建议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农村邻里互助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独居、无人照料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5月27日,北京市政协主席年度提案办理协商会召开,围绕“提高养老服务针对性,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议题有关提案进行办理协商。
北京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民建市委、九三学社市委、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科技委员会以及多位委员聚焦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交了31件提案。该议题被列为今年市政协主席年度提案办理协商会议题。
此次会前,市政协提案委、社法委组织召开议题情况通报会,邀请市民政局等提案承办单位负责人通报有关情况,并组织相关提案者、政协委员等深入街道社区,调研了解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推动提案办理。
在今天的会议上,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对相关提案中的意见建议作出了有针对性的答复。他表示,针对“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方面的建议,将精准布局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重点聚焦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老老人”密集的街道(乡镇),在全市建设100个集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复娱乐、集中养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整合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完善三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针对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方面的建议,北京市将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按照“兜底有保障、普惠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思路,优化“老老人”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养老服务补贴津贴政策,提高财政补贴的精准性。建立与老年人口变化相协调的经费保障机制。
针对“发展银发经济”方面的建议,将采取市场化、产业化方式,推动北京市老年活动中心、康复辅具技术中心转型发展,打造集康复辅具租售广场、老年用品体验广场、智慧养老城市大脑、全龄照护服务展示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养老服务城市展厅。
另外,北京还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加大智能护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集成应用。
建议解决养老送餐“最后一百米”问题
会上,政协委员、党派代表、专家学者等结合答复意见,提出了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所所长成海军表示,2016年以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北京医疗资源多,床位多,专业人员多,水平高。但老年人口多、老龄化速度快。常住老年人口已达495万人,每天净增800名老年人。与此同时,高龄、失能、空巢、慢性病等成为近年来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他建议,将医养结合服务重心逐步向居家社区转移。目前,北京市共有“老老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85.5万人,他们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量大。做好“老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工作是养老服务和医养结合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通过建立家庭病床、巡诊等形式,为这些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等服务。
“近年来,北京不断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但对于那些有需求的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养老送餐‘最后一百米’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城乡与区域统筹发展体制室主任王喆建议,在已有助餐网络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堂食服务的基础上,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农村邻里互助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独居、无人照料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大平台,在更多街道、社区建立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平台或引入定制化的数字服务产品。同时,积极协调接入政府以及公益组织等各类资金补贴,通过“商家优惠一点+政府补一点+个人付一点”的方式,形成制度化的创新模式,确保养老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
建议设立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香江国际中国地产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莉珊关注的是养老人才培养的问题。她表示,国家对于“养老护理员”没有专门的职称门类,只有一个2019年版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基本可视为零门槛从业,专业性不强。建议北京设立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给予中高级养老护理人才以匹配的职称体系与晋升通道。
同时,鼓励引导相关机构的人才流动与转型,例如家政、物业、医疗护理等关联领域;发动社工群体,通过培训、技能考核、多点执业、增加津贴等方式,引导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我去调研养老驿站,里面新奇产品挺多,但真正能够解决日常照护痛点的产品还是不足。比如床前护理辅助设备、协助大小便机器、翻身辅助设备、自动洗澡设备、做饭机器人和喂饭机器人等,较少能看到。”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中国国投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中建议,相关部门可以深入到养老院、医院、社区养老驿站和居民家中调研,摸排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需求,编制需求清单,启发式地引导科技创新产品的解决方案。
同时,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在社区普及包括线下的网格化预警救助服务和健康
养老服务,以及线上的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和AI语音机器人等产品的应用。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磊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