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温州瑞安,下起难得一见的雪。
和大部分本地人的欢呼雀跃不同,杨诚(化名)却有担忧。
气温急剧下降,杨诚考虑的是父母的身体吃不吃得消。他的母亲,8年前不幸中风,再没能下床,衣食起居等都需要专人照顾;他的父亲,今年已85岁高龄,虽说身体康健,但也无法独自照顾病床上的老伴。而杨诚与妻子,常年在外经商奔波,很难顾及家里的事,只能靠老家的两位姐妹照顾。
看着父母,杨诚也时常焦虑:有一天自己老了、病了,家里的独生女儿,该如何承担起照顾双亲的重任?
“养老焦虑”,是杨诚的顾虑,也是中国许多家庭的困惑。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9697万人。截至去年三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床位仅820.6万张,仅靠养老机构无法满足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持续探索答案。
在202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一组数据引人关注:我国目前通过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已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3.5万张、为41.8万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是张什么“床”?如何建得更舒适?围绕这一话题,从专家学者到普通老百姓,纷纷有话说。
探索:家庭养老床位来了
“我爸有时候会跟我说‘要不我们去养老院住吧’。”杨诚心里清楚,这是老人的试探。如果自己稍有犹豫,老人情绪就会立马不对。“我得假装跟他翻脸,说‘你想都别想’,他这才高兴。”杨诚说。
为方便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和年迈的父亲,杨诚这些年请过不少护工专门照料老人的生活,但他发现,要么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要么遇到好的人却很难留住,“母亲有时候情绪化严重,很多阿姨都受不了”。
这几天,杨诚看到新闻,便和姐姐商量着,想去了解一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到底是张什么“床”?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但对于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在家虽有儿女环绕,却少了专业照护,翻身、吃饭、洗浴等“小事”却是一家人的“难事”。
一面是养老机构的缺口,一面是居家养老的极大需求,家庭养老床位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带来的服务由养老护理员等具有专业资质的服务人员提供,更符合失能老人需求。
可以说,这张“床”,是把养老服务机构专业照护服务向家庭延伸,从而缓解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家庭养老难题。不仅让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专业机构的服务,还减轻了家人照护的负担。
在全国各地,这张“床”的建设在稳步推进——
从顶层设计层看,相关政策在不断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对加大老年人照护等服务供给作出部署。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永新表示,将重点从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强化养老服务要素保障等三方面做好工作,加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制定家庭养老床位等行业标准。
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实施了2023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地方实践探索,也是各有创新。
在杭州,“e床养老”数字赋能家庭养老床位功能提升场景上线启动,支持通过一次建床申请,完成融合床位建设、床位互转有序衔接、享受服务长期延续,提升居家养老、居家医疗和居家康复的综合服务水平。
这是杭州市临安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的数字监管平台上的临安区各地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实时数据(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当地将养老家庭照护床位项目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深度融合。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老人可在一定范围内报销70%至80%居家护理服务费用。
在四川省眉山市,则按照每户不高于2500元的标准,对家庭照护床位建设经费给予补助,并对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家庭照护床位实行“以奖代补”。
……
探访:这张“床”舒适吗
对于家庭养老床位,嘉兴市秀洲区84岁老人孙志龙并不陌生。
2020年,作为秀洲区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的第一批对象,孙志龙家完成了改造。“床上装了一个小方块,平时可以监测我的睡眠、心率、血压等情况,监测的数据都比较准,能实时传输到我儿子的手机里。”孙志龙说。多年来,他独居在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内,儿子儿媳长住南湖区,工作也很忙,平时沟通多半通过视频聊天。
孙志龙老人家的家庭养老床位。秀洲区传媒中心供图
因为早些年动过心脏手术,家里人总是担心老人独居时的身体状况。在秀洲区民政局和蓬莱社区工作人员的“安利”下,孙志龙主动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
在孙志龙家中,记者看到,从卧室到卫生间,虽然只有几步距离,沿途却安装了不止一个安全扶手。卫生间入口处墙壁上有一个报警器,如果老人不慎摔倒,会自动报警。在另一头的淋浴房,靠墙设置了折叠椅,老人可以坐着洗澡。阳台地面铺上了防滑瓷砖,厨房里还安装了智能煤气报警器。
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是秀洲区“美好颐养”项目的内容之一,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让老人晚年生活更幸福。按照失能、半失能和高龄轻度失能的标准,当地将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对象分为A、B、C三类。其中,孙志龙属于C类服务对象。
家庭医生展示通过床上的智能传感器采集的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蓬莱社区的独居老人孙志龙的睡眠质量数据。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虽然我平时经常一个人在家,但一点也不觉得寂寞,因为身边有很多关心我的人。”孙志龙说,除了进行适老化改造外,还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定期上门为他提供服务。
椿熙堂嘉兴分公司医护人员王丽萍是孙志龙的结对护士,主要负责老人的用药指导、健康检测等。“我们有医护和护理两支队伍,C类老人护理人员需要每周两次上门为老人开展居家清洁、血压测量和康复护理等服务;医护人员则每月上门一次,为老人进行用药指导、健康检测等。”她说。
睡在这张“床”上,不仅老人舒适,家里人心里也踏实。
此外,秀洲出台了全省首个《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管理规范》,为家庭养老床位改造立下标准。
位于秀洲区王店镇镇中村一位老人家中的家庭养老床位设施。秀洲区传媒中心供图
为了让家庭养老床位进入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家中,秀洲区民政局与区财政局联合发文开展秀洲区家庭养老床位提升扩面工作,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和数字化管理水平,破解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截至2023年底,秀洲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32张、接受护理订单48384次、开展巡疗13527次,已基本覆盖该区有需求的老人。
探讨:如何建好这张“床”
在我国,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想要进一步普及推广,无疑还有诸多难题有待破解。
“家庭养老床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采访中,一位基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坦言,对于这个概念,自己也还没有完全摸透。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雯告诉潮新闻记者:家庭养老床位是指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利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和技术,由符合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派出养老服务团队上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的一种养老服务方式,尤其是为失能失智、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符合养老机构服务标准的专业照护服务,是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创新性结合。
“从各地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可以看出,虽然各地普遍认可这个概念内涵,但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条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胡雯说。
目前,对于家庭养老床位的推进建设,因为缺乏统一的概念界定,各地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因而在探索推广中,标准、目标、效果往往也不一致。
——在秀洲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项振强看来,他们将家庭养老床位的侧重点定为“一张床的改造”,“我们联合本地智能床企业,对老年人睡觉的床进行智能化改造,安装了智能感应设备,通过智能传感器对老年人实现24小时的看护。”
——北京市朝阳区则重视对家庭照护人员的培训,提高照护技能。当地建立了符合当地特点的动态协同工作机制和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运行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优化老年人的养老服务。
——上海市静安区则聚焦服务的定制化、标准化和智能化。通过第三方评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照护服务,并使用智能化设备和管理平台来提高服务效率和安全性。
在联系采访的过程中,多名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婉拒了记者采访,他们坦言,“怕调门过高,辜负了群众的预期”“这项工作的可持续性还有待检验”……
对此,胡雯分析:“一方面,是目前家庭养老床位定义和操作化还不够明确;另一方面,是推广过程中管理监管的难度大。”
“但简单地回避,不利于养老服务的创新发展,也限制了老年人获取多样化养老服务的权利。”胡雯建议,应在坚持规范监管的前提下,积极为创新探索创造空间。比如,加强行业规范和标准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社会监管、与创新服务的推动者加强对话沟通等。民政部门作为行业监管方,应主动作为,在规范基础上支持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为老年群体获取更优质、丰富的护理服务创造条件。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涛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可持续化推行,需要有公共政策的可靠保障。“国家政策的制定,将成为刺激需求的助推器。”刘涛说,家庭养老是多数人的期待,以德国为例,该国1995年出台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极大地刺激了德国居家养老方面的需求,如今已发展形成完备的医养康养老模式,“如果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服务将难以普及、难以实现全民化。”
在家庭养老床位的探索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也相当突出。比如,人力供给。原本在机构中,一个工作人员可同时照护两到三名老人,若上门服务只能是“一对一”,人力和时间成本增加;再如,服务监督。毕竟是进门入户,又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和居家安全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多数地区的家庭养老床位覆盖密度低,会造成服务成本增加,在后续推广过程中,随着密度增加,成本也将相应地降低。
对此,嘉兴秀洲区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南阳村,距离城区中心较远,我们就在村里招募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之后,由她来照顾南阳村的居家老人。”王丽萍说,同时,每次上门服务时,服务人员都要在系统上进行定位打卡、提供服务照片、形成服务报告等。
在同记者的对话中,杨诚问得最多的,是“家庭养老床位到底好在哪”;王丽萍说得最多的,则是“我们还能在服务中给老人提供些什么”。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
“居家养老产业在发达国家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点。”刘涛认为,家庭养老需要社区、社会的力量参与。可以从完善政策、健全服务、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满足居家养老的需求,形成完备的产业,这也将成为我国今后的一个经济新增长点。
胡雯也建议,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报销范围,降低老年人经济负担,这样也可以提高群众申报服务的积极性。“‘十四五’时期,家庭养老床位必将成为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她说。
此外,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各地也在探索“医养+康养”养老服务模式,但实践过程中,仅靠民政或卫健等单一个部门很难去完成。他呼吁,能够由一家牵头部门来统筹资源力量,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
近日,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完善标准规范,进一步明确家庭养老床位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做好风险防控,切实解决居家失能老人专业照护需求,并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叶芝的诗抒情柔美。我们也期待,在全社会的举力之下,人人都能享有舒心的晚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